枞阳在线

枞阳在线网站 | 枞阳融媒体中心 主办

设为首页

简体 | 手机站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外媒看枞阳 >正文

安徽省浮山中学迎来建校一百周年——

时间:2024-10-02 15:57:20

  坐落于浮山南麓的浮山中学。

  由黄镇将军题写的浮山中学校名。

  浮山中学中大楼。

  精神昂扬的浮山中学学子。

  “抱寒守志,勇毅日新”激励着一代代浮山中学师生前行。

  妙高峰下,白荡湖旁,浮山中学已在名山胜水之间屹立百年。

  枞阳,素有“诗人之窟、文章之府、气节之乡”之称,境内的4A级景区浮山,拥有千年历史文化底蕴,融“文山”“火山”“佛山”“红山”等元素为一体,内有王阳明、孟郊、方以智等众多名人石刻。

  浮山中学便坐落于浮山之南麓,校名四字由黄镇将军题写。

  100年栉风沐雨,100年薪火相传,诞生于革命年代的“安徽省历史名校”浮山中学,在那个血与火的年代,成为了培养革命种子的摇篮、进步知识分子的聚集地。100载春华秋实,100载弦歌不辍,百年浮山中学教育引导一茬又一茬学子树立崇高追求,厚植家国情怀,培养了大批时代精英、报国人才。

  鲜亮红色是底色 启迪民智促进步

  青砖墙体,小青瓦屋面,“洋灰”水磨石地坪,“中大楼”是浮山中学的标志性建筑。走进位于“中大楼”二楼的浮山中学校史展览馆,这里分板块展示着浮山中学走过的光辉历程。

  1924年,深受进步思想影响的著名教育家房秩五来到家乡枞阳浮山脚下创办学校,意在启迪民智、振兴国本。办学之初房秩五就规定了一条“思想进步、作风正派”的用人标准,学校也迅速集结了一大批有志人士和知识分子。

  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白色恐怖笼罩全国,在城市的共产党员纷纷转入农村活动。由于浮山中学远在乡间,交通闭塞,反动势力一时鞭长莫及。于是,在房秩五先生的掩护下,一批共产党人和进步人士转移到浮山中学,协助办学,秘密从事革命工作,培养革命种子、保存革命力量。

  “浮山中学成为了进步人士聚会和活动的场所,学校教职员中三分之一是共产党员和进步人士,还有许多学生是党员骨干。”浮山中学党委书记王松介绍,当时学校的教员中有在德国留学入党的房师亮,校董事会成员有周新民、朱蕴山等。黄镇也曾是浮山中学的美术教师,他在校期间利用讲堂向学生传播革命思想。在黄镇等人的影响下,许多老师和同学思想觉悟得到了很大提高,纷纷走上了革命的征途。

  1928年3月,浮山党小组成立;同年11月,中共桐城区委成立,浮山中学四人当选区委委员(区委共9名委员),几乎占了半数。1929年10月,浮山区委成立,下辖3个支部、党员22人。其间,中共安徽省委第一任书记王步文在浮山先后居留5个月,指导建党并依托浮山中学党组织开展农运工作。

  1927至1932年,浮山中学党组织十分活跃,开展了形式多样的革命活动,成效也十分明显。党组织利用讲堂向学生传播革命思想;主办农民运动讲习班,培养农民运动骨干;开办农民夜校,启发农民觉悟;公演《农民泪》,激发农民斗志;开展学运工作,组织青年学生参加武装暴动。

  1930年前后,以浮山中学为中心,革命形势发展很快,周边有区委3个、支部31个,党员257人。在浮山周围还有许多农会组织,时常发起抗租、游行示威运动,为当时的皖南革命斗争作出重要贡献。

  新中国成立后,浮山中学创办人房秩五作为特邀代表出席了全国政协会议,在北京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

  莘莘学子成栋梁 万千人才出浮山

  百年光华,先辈们的英勇换来了今天的琅琅书声,矗立在校园的参天古木见证了艰辛的革命奋斗历程,也见证了旗帜引领下不断发展的浮山中学和茁壮成长的莘莘学子。

  战争年代,先辈们为了中华民族崛起而读书;和平年代,学子们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每年开学之际,浮山中学都要组织新生参观校史展览馆,接受革命教育和人文熏陶。这是浮山中学延续多年的传统,缅怀为了革命理想牺牲的铁骨英魂,让革命先烈炽热的红心照耀激励学子奋发图强。这也是百年浮山中学立德树人成绩斐然的“红色密码”。

  深藏于偏远乡村的浮山中学,虽交通不便,但远离尘嚣,拥有清新宁静的读书环境,优美的自然风光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引领着一代代学子勤奋苦读,也激励着一代代教职员工抱寒守志。师生同心,共同谱写了一曲曲爱国爱家、追求进步的壮丽篇章。

  建校以来,浮山中学始终恪守“启迪民智,振兴国本,发展乡村教育”的办学思想,用坚实的行动和辉煌的成绩不断谱写教育者的使命与担当,先后培养出了5万多名校友。

  这其中涌现出诸多军旅将校、学界精英和商界巨子,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慈云桂、陆大道、王福生,中国工程院院士汪旭光、曹建国和新西兰、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陈小奇、吴信东等一大批优秀人才。

  百年桃李芬芳。一代代莘莘学子传棒接力、砥砺前行。更显难得的是,他们不忘桑梓,饮水思源,时刻关注和牵挂着母校的变化和进步。校友们多次回到母校,与师生代表畅谈少年求学的美好经历。

  今年8月31日,浮山中学举行老大门楹联揭牌仪式。此次浮山中学老大门楹联,由南京校友会专门邀请著名书法家冯仲华撰联并书写。冯仲华结合浮山中学的发展历史、突出成就和对浮山中学的美好祝愿,以“浮渡辉煌桃李芬芳万世基业唯尊教,山川灵淑英才辈出百年功夫在树人”肯定学校成绩、赞扬师生精神。

  近年来,浮山中学还在广大校友的关心支持下,先后设立颐和奖学金、家家宜奖学金,成立安徽省浮山中学教育发展基金会,为学校持续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励精图治日日新 锐意进取续华章

  一方书桌前,青丝变银发;三尺讲台上,两袖拂清尘。在浮山中学,有很多教师人生第一站选择了这里,也将毕生奉献在了这里,他们是学校发展进步的实践者、参与者,更是见证者、共享者。

  教师是学校发展的基石,一支德才兼备的教师队伍是一所学校的最宝贵财富。浮山中学现有54个教学班,在校学生2400余人,教职工210余人。近年来,浮山中学坚持实施“青蓝工程”和名师工程,不断引领教师由专业性向专家型快速成长,一支由特级教师、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和优秀班主任组成的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的师资队伍蔚然形成。

  2000年以来,学校受到省市级以上表彰的教师有近百人次,其中全国教育先进工作者(全国劳模)1人、全国优秀教师2人、全国模范教师1人、省特级教师工作室首席负责人1人、省人大代表3人、省教育系统劳模2人、省优秀教师1人、省农村优秀教师1人、省师德先进个人1人、市名校长1人、市中青年专家1人、市名教师2人;开设市名校长工作室1人、名教师工作室2人、劳模创新工作室1人;被评为省市县级教坛新星、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教学能手、最美教师、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等近百人次。学校现有高级教师100余人,其中正高级教师2人、特级教师2人。

  教师强则学生强。伴着教师队伍建设成果显现,浮山中学锚定高质量发展目标,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深化课程与教学改革,探索国家课程、乡土教材、校史文化和校本科研的有机衔接和深度融合,通过社团活动、体艺展演、研学旅行、志愿服务等方式大力推进学生全面发展和构建新的育人体系,并积极打造具有浮山中学特色的育人品牌,有力推动了学校德育建设和人才培养再上新台阶。

  近年来,浮山中学高考成绩位于全省知名省级示范高中前列,一本达线率保持90%左右,本科达线率达97%以上,有多名学生被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著名高校录取,还有部分学生考取中科大少年班及空军飞行学员,清华大学等多所高校授予浮山中学“优质生源基地”等荣誉称号。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在这竞存的潮流,还要具备勇毅、勇毅、勇毅!德的修养,知的获取。”这首创作于上个世纪40年代的浮山中学校歌,至今依然嘹亮,激励着一代一代浮山中学学子们立志求学。

  “抱寒守志,勇毅日新”这是浮山中学的校训,它诠释着浮山中学的沧桑,也昭示着浮山中学蓬勃的生命力。

  “新时代,浮山中学将继承光荣的革命传统,秉承‘抱寒守志、勇毅日新’精神,把‘文化立校、质量强校、特色兴校’放在最突出的位置,不断创新办学思路和管理办法,推动学校由传统发展模式向内涵式发展跨越,努力把浮山中学办成‘省内顶尖、国内知名,具有国际视野’的省级示范高中。”浮山中学校长周雪松表示。

  百年风雨兼程,百年根深叶茂。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浮山中学全体师生将赓续百年荣光、勇立时代潮头,阔步昂首,乘风破浪,奋力谱写浮山中学发展新篇章。

  (文/朱英兵 刘 洋 图/中共枞阳县委宣传部)

稿件来源: 安徽日报
编辑: 王章志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律师声明 | 广告服务 | 举报纠错

枞阳在线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 请勿复制或镜像

皖ICP备0750286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4120200050 皖网宣备090007号 公安机关备案号34082302000116